必赢242net(中国)官方网站-欢迎光临
 
心理专题二十九 丨 常见四大心理效应
发布人:张茜  发布时间:2024-03-25   浏览次数:74

          前言

 现代心理学已经发展为一个极其庞大的学术王国,心理学研究过程:建立理论-提出假设/预测-收集数据检验假设/预测准确性-修正理论-,不断重复验证、证明其准确性,具有科学研究的统一特点,可证伪,可证明,这也是心理学被称为科学的根本原因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,百科定义: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、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,既是一门理论学科,也是一门应用学科。

 鸟笼效应

 这里有个著名的故事。1907年,詹姆斯和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。詹姆斯说:“我有个办法,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。”听完詹姆斯的话,卡尔森根本就不相信,他说:“我不会养鸟的,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。”

 没过几天,卡尔森过生日,詹姆斯送上了一份礼物——一只精致漂亮的鸟笼。卡尔森笑着说:“即使你给我鸟笼,我还是不会养鸟,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。你和我打赌,你会输的。”

 可是,从此以后,卡尔森家里只要来客人,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,大部分的客人就会问卡尔森:“你养的鸟去哪里了,是飞走了吗?”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:“不是这样的,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。鸟笼是朋友送的。”

 然而,每当卡尔森这样回答的时候,就会换来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。无奈之下,最后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。

 卡尔森的行为就是恰恰印证了詹姆斯的鸟笼逻辑。


 “鸟笼效应”现在特指: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物品后,会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的东西。

 实际上,我们自己大多数时候都会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,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满一只又一只的小鸟。

 马太效应

 从前,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,临行前,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,吩咐道:“你们去做生意,等我回来时,再来见我。” 国王回来时,第一个仆人说:“主人,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,我已赚了10锭。”于是,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。第二个仆人报告:“主人,你给我的一锭银子,我已赚了5锭。”于是,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。第三仆人报告说:“主人,你给我的1锭银子,我一直包在手帕里,怕丢失,一直没有拿出来。” 于是,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,说:“凡是少的,就连他所有的,也要夺过来。凡是多的,还要给他,叫他多多益善。”

 好的愈好、坏的愈坏;多的愈多、少的愈少;强者愈强、弱者愈弱,这就是“马太效应”。

 这就是“马太效应”,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,即赢家通吃。

 只有努力让自己变强,才能在变强的过程中受到鼓舞,从而越来越强。

 拆屋效应

 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《无声的中国》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:"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、折中的,譬如你说,这屋子太暗,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,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,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,他们就会来调和,愿意开天窗了。”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,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,在心理学上被称为"拆屋效应"。

 所谓拆屋效应,是指在谈判过程中,先提出一个很大的、对方难以接受的要求,然后再降低条件,提出较小的、对方能够接受的要求,如此一来,对方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,也更容易达成目的。

 毛毛虫效应

 法国心理学家约翰·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,称之为“毛毛虫实验”: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,使其首尾相接,围成一圈,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,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。

 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,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,一小时过去了,一天过去了,又一天过去了,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,一连走了七天七夜,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。

 约翰·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: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地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,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。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、习惯、先例和经验。毛毛虫付出了生命,但没有任何成果。其实,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,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。

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“跟随者”的习惯,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“毛毛虫效应”。在自然界中许多比毛毛虫更高级的生物身上,这一效应也发挥着作用,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鲦鱼。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,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。科学家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,此鱼便失去自制力,行动也发生紊乱,但其它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。


 
必赢242net(中国)官方网站-欢迎光临 © 版权所有
临港校区:上海市浦东新区水华路300号 邮编:201306 电话:021-38223360